一直被拒絕該怎麼處理
回想一下上次被拒絕的時候,是請別人幫忙被婉拒了、面試沒有上、提案被反對、不被群體接受、想出國玩父母不準…
想到了情境,那再回想一下後續你是怎麼反應呢?
今年對我來說是一個 「被拒絕年」 (聽起來好哀傷XD):想法不被接納、家人無法同理、提案被排斥等等等。結果讓人挫折,但也開始思考為什麼一直無法說服他人,問題到底出在哪。個人發現被拒絕這件事不只是改善溝通即可,更多的是對外部因素、問題本質面及心態的考量和理解。
真的聽清楚對方在講什麼了嗎
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提到,我們常常犯的溝通錯誤就是「沒有聆聽」。什麼意思?可以想想看,你是否在跟人說話的時候,經常聽一聽腦中就開始想等等怎麼回答,而不是專注聆聽眼前這個人講的事情。我覺得這個觀察是一針見血,不管是過往跟夥伴、客戶、同儕、家人、任何人,很多時候我會聽一部分,接著開始打算我要怎麼回答。這代表,後半段對方的話我基本上是片面參與。
這是滿大的問題也是會被拒絕的原因。要是無法完整了解對方的訴求,怎麼能期待他人理解自己的呢?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溝通技巧都會強調 “be a listener”。我們急著講自己的觀點和見解、組織思緒以提出 strong counter-arguments,但這會讓我們失去搜集寶貴資訊跟了解對方的機會。聆聽,更有機會打到真正的痛點、了解對方的需求,讓溝通流程順暢和事半功倍。
不一定是自己的問題
被拒絕通常都會先認定是自己的問題,一定是哪個環節沒做好、講錯話才導致最終不成功的結果。每一次的溝通失敗,我一定先檢討自己,認為問題一定是出在自己身上。的確,增加說服力和溝通成功率,從個人的行為挑整和改善是最可靠的。我們無法輕易和立即改變他人的觀點與想法,這都是外在因素,我們最能掌握的是個人行動 — 我要怎麼做才可以提升我被接受的機率。但是很多時候,會被拒絕真的不一定是自己的問題。如果對方就是跟你有不同的價值觀、壓力、優先項目、能力、時間、精力,或者是他可能那天就是心情不好,看什麼都不順眼,那被拒絕真的就不是,自己的問題。
在果斷判定自己就是問題之前,或許該做的是退一步以客觀的角度檢視 「事件」 而非人 — 到底真正被拒絕的原因是什麼?找到根本起因,才有辦法有效提升自己的說服力和達成目的。不然每被拒絕一次就改變一次只會隨波逐流,溝通的對象一直變,不可能有完美的協商辦法能滿足每一個對象。
每一次的拒絕都是下一次成功的養分
被拒絕的感覺非常糟,尤其是頻繁發生的時候。會覺得自己的聲音不被重視、會覺得自己很差、會覺得自己是個 outcast。不過想想看,被拒絕其實代表自己的觀點是完整傳達給了對方,且是重要的所以才會引人思考,甚至提出拒絕的緣由。再來被拒絕表示還有進步的空間,而且最好的地方是知道哪裡出問題、怎麼進步。
最近和業師吃飯的時候他說:
「只有面對問題才會知道問題出在哪。」
只有勇敢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、告訴別人,才會獲得建議。會有很多挫折跟失敗,但也只有這樣才會知道自己的點子他人為什麼不願意接受,真正的問題點出在哪。人生就是一直跌倒再站起來的過程,這就是 growth mindset 強調的精神吧!
不爽被拒絕那你可以這麼做
(1) 少做準備
什麼?!我有聽錯嗎?你可能會這麼想。這的確很反邏輯,不管是面試、提案、meeting,一直以來各式各樣的建議都是做足準備。準備是重要和有幫助的,但關鍵在於「準備的內容」。
與其花時間揣測對方會問什麼,比較有效的方法是 “know YOUR materials well.” 以提案來講,了解透徹這次提案的目標、企劃書內容、先前的溝通紀錄和對方的訴求。換成面試,了解自己的動機、個人 unique selling points、這間公司、投遞的職位。網路上有很多題庫可以事先準備,也可以自己情境練習預知可能的問題,但只有實際面對對方才會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。事前做過多的練習,反而可能會預設立場、花精力回憶自己準備好的答案,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,就沒有在聆聽了。
且預想情境會面臨的死胡同是:每次都要重新揣測一次。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,我們很難將一次經驗套用在另外一個人身上 — 就算產業、公司、職業相同,還是會有差異。花時間去預想對方的 actions, 不如花時間好好了解對方的背景、代表的對象。這可以讓我們在實際會面的時候,更好的聆聽、提出更好的問題。
準備自己而不是準備他人。Be proactive, not reactive.
(2) 把結果當成獨立事件看待
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的第一個習慣是 be proactive,當一個主動的人。這邊講的主動不僅是積極,是 focus on 改變個人的行為和想法,而不是期待他人改變來迎合我們的需求。舉例來說,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面試出色得到 offer、提案成功拿到案子、考試順利學期成績 A+,但這些希望發生的「結果」,多數時候我們是完全沒有辦法掌控的。
聚焦結果,等同於將自己的命運寄託在個人沒有控制的事物上,我們很容易就會掉入 Circle of Concern (關注圈) — 受制於環境等等因素,無法改變狀況而擔憂,開始怨天尤人 (ShuiChing)。但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 Circle of Influence (影響圈) — 專注在我們可以控制和改變的事情上 -,我們就會成為積極主動的人,且可以透過「選擇」創造自己決定的人生 (ShuiChing)。
要待在關注圈或影響圈,完全是個人意志:
“I am the creative force of my life “(Stephen R. Covey)
專注在過程 (我有掌控的事),減少對成果的控制慾,讓自己成為積極主動的人,主導自己的人生。
(3) 再試一次
被拒絕了,那就再試一次!就像我們有很想上的大學可能會重考、實習第一次申請沒上明年會再申請一次,被拒絕也是一樣,再一次搞不好就成功了。每一次受挫的經驗都是未來成長的養分,也有辦法瞭解這次溝通的問題出在哪,下次就可以避免跟精進提升成功率。越挫越勇,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說比做簡單,真的 put into actions 才是改變的開始。每次被拒絕的時候還是會內心小劇場一番 XD 但也真的體悟只有「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」,所以開始認真思考來龍去脈,用心回憶跟理解每一次互動的過程。接下來我們仍會持續遇到拒絕和反駁,而且可能只會遞增而非減少 (是有這麼悲傷 QQ)。我們能給自己的準備就是「準備好自己」,練習積極主動的心態,減少對成果的控制欲,讓每一次的失敗經驗都助長未來更大的成功吧!
Reference:
(1)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by Stephen R. Covey
(2) 《與成功有約》培養七個習慣的思維,能改變未來的命運